野村證券預警台灣有「金融危機」?

你認為市場開始景氣復甦嗎?野村證券近期報告中指出,6個國家在未來3年內有可能會陷入金融危機當中,「台灣」也是其中收到警訊的經濟體。為什麼?以及我們能做出什麼因應?

隨著疫苗的普及,人們似乎也開始建立疫後新常態,學習與病毒和平共處,但是全球經濟能否重新復甦,恢復疫前的成長動能?近期一份由全球知名、日本最大券商野村證券(Nomura Securities)駐新加坡經濟研究團隊發布的報告,敲響了警鐘。野村證券指出,當前世界包括美國、日本、德國、瑞典、荷蘭及台灣6個市場,正暴露於金融危機的風險當中。

這份報告是由野村證券全球總經觀察主管羅伯‧蘇巴拉曼(Rob Subbaraman)帶領的團隊,透過5種預警指標建構、並以希臘神話先知「卡珊德拉」(Cassandra)命名的金融危機預警模型。而野村證券透過模型回測,自1990年代以來,對40個國家過去的53次危機發出警告,並以66%的準確率抓出歷史上的金融危機。

沒有一份報告敢宣告自己百分之百準確,但正如《彭博社》引述蘇巴拉曼的話:「危機總會比預期更晚到來,卻又比你想像得還要快發生。」當全球有了2008年金融海嘯的經驗,任何企業、政府與投資人,都對於可能發生的金融危機相當敏感,也期望能夠提早預測。野村證券究竟從哪些指標,斷言這個潛在危機確實存在?
衡量金融危機機率5指標

野村證券主要使用5個領先預警指標,綜合衡量一個國家發生金融危機的可能性。這5個指標包括:

1.私人信貸

2.GDP的比率

3.債負比率(The Debt Service Ratio)

4.股票價格

5.房地產價格和實質有效匯率指數(The Re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

蘇拉巴曼指出,美國、日本、德國、瑞典、荷蘭及台灣在這5個指標上,皆處於脆弱狀態;野村證券還額外加入了「利率」和「氣候變遷」等因素,進而發現印度、泰國、法國等經濟體也不能掉以輕心,同樣處於高機率發生金融危機的門檻邊緣。

然而針對台灣名列危機名單,央行表示台灣應無發生金融危機之虞;認為台灣金融指標上揚,是有結構性變化因素,以及經濟基本面支持,而非系統性風險提高。央行也強調,這份報告缺少衡量各國的「金融健全度」,與「抵禦風險的能力」,有可能放大金融危機發生機率。

儘管野村模型受到台灣央行反駁,但解讀這份報告時,不應只關注特定國家的預測,更重要的是,他們提到了金融風暴的導火線,正是擴大實施量化寬鬆策略所帶來的風險。而對於不少國家來說,這個狀況早就是現在進行式,代表危機已經潛伏在世界經濟深處。
風險機率拉高的原因:量化寬鬆政策

野村報告特別強調量化寬鬆可能的長遠影響。由於新冠肺炎帶來的壓力,迫使各國央行都將利率降到歷史低點,並加強了量化寬鬆(QE)政策。當利率降低,或市場注入更多熱錢時,企業取得資金的成本就會降低,就能刺激他們投資,進而帶動經濟復甦。野村團隊認為,現在多數資產或價格成長都是來自低成本的債務,現階段各國繼續維持量化寬鬆環境,會讓這樣的現象更加顯著。

依照以往經驗,伴隨量化寬鬆而來的現象,時常是通貨膨脹、市場過熱,加上成長經常會在某個時間點突然停滯,緊接而來的就會縮減寬鬆力道,甚至執行部分緊縮政策,這時候倚靠借貸起來的經濟,不一定能穩定維持下去,一旦失衡就容易導致金融危機。
2個警訊看出量化寬鬆的後遺症

警訊一:無限QE的美國
事實上,野村報告中金融危機風險首位、2020年初宣布「無限QE」的美國,近期就浮出不少擔憂通貨膨脹的聲音。今年5月美國的核心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 (PCE index) 年增3.4%,創下近30年新高,將該指數作為通貨膨脹指標的美國聯準會,於6月會議紀錄中提到,儘管通膨壓力較想像中高,但目前還在預期範圍內,並強調這不會是長久持續的狀態。

然而,美國銀行卻持不同的意見,他們發現市場上不少投資人,都著迷於通貨膨脹只是「暫時」的論點,但美國銀行預估通貨膨脹率在未來2~4年內,仍會處於高點,當前已有惡性通膨的徵兆。國際貨幣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縮寫IMF)同樣點名美國,儘管近期的寬鬆策略,確實有效帶領經濟復甦,但考量經濟穩定性,美國聯準會可能必須要提前進行升息。

警訊二:干預物價的中國
世界另一頭的中國,近期也出手干預了物價。《紐約時報》表示,中國當局確實有理由擔心通貨膨脹,今年尤其在製造端感受更加明顯;紙業上半年4度提高衛生紙價格、食品原料也不斷上漲,為了不讓消費者明顯受到影響,中國已經在6月祭出中小企業補助,幫助他們承受持續走高的大宗商品價格。

同時,中國也改變過往壓低人民幣的策略,嘗試任由人民幣升值,以抵消部分通貨膨脹帶來的威脅。自今年初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升值了超過2%。看似不多,但2020年中國進口原油就花了1726億美元(約4兆8307億新台幣)、糧食則花了超過500億美元(約1兆3993億新台幣),人民幣升息有助於降低大宗商品進口成本。
世界銀行也預警:各國銀行貸款2風險

除了野村證券,世界銀行也發出金融危機的預警,世界銀行在年初觀察各國銀行貸款的數據,認為其中存在「安靜」的風險。

風險一:債務風險逐漸提高
世界銀行認為銀行的「債務風險」逐漸提高,首席經濟學家卡門‧萊因哈特(Carmen Reinhart)提到,幾乎所有金融機構都延長貸款寬限期,並降低利率或調整借款條件;但新冠肺炎暫時還看不到終點,可能得維持一段時間。

另外,不少國家放寬銀行對不良貸款、備抵呆帳的監管,可能會讓金融機構低估不良貸款對於資產負債表的衝擊,缺乏風險應變的能力。

風險二:企業貸款的高槓桿
同時,企業本身的高槓桿,也是世界銀行擔憂的問題之一,美國和中國的企業負債累累,歐洲央行更曾警告過,歐元區不良貸款持續攀升,這些都會成為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崩潰的導火線。
台灣通膨環境4觀察

回到台灣,當全球金融風險逐漸提高,台灣又是身處什麼環境?想要避免通膨,我們必須留意以下4個重點。

觀察一:下半年原物料漲幅為物價關鍵
從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來看,5月時年增率達到2.48%,為近8年以來新高,當時主計處解釋2020年基期過低,導致數字飆高,而6月CPI年增率回穩至1.89%,如果下半年國際原物料未有大幅上漲,基本上已度過物價高峰期。

觀察二:真正解封後的通膨無可避免
不過,政治大學經濟系教授林祖嘉曾提到:台灣目前是出口強、內部經濟弱,通貨膨脹才會相對不明顯。然而這次通膨是全球性的,加上國際原物料價格漲幅仍有10%以上,等到真正解封時,通膨無可避免。建議央行可適度考量讓新台幣匯率走升,降低國內企業的進口壓力。

觀察三:寬鬆政策國內外短期無大變化
另外,金融研訓院定期發佈的金融風險指數(TAIFRI)顯示,6月分數為99.0分,雖較5月下滑0.1分,但仍為2021年單月次高,其中不動產市場風險平穩,股市因為大盤本益比未受疫情影響,小幅提昇。整體來說,無論國內或國外的寬鬆政策,短期內不會有太大變化,金融研訓訓院同樣針對通膨與緊縮壓力提出預警。

觀察四:無IMF最後一道防線的支援
最後,前行政院長陳沖則提醒,儘管台灣過去有不少處理金融風險的經驗,但應保持謙遜和謹慎。尤其台灣沒有多數國家擁有的最後一道防線,也就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支援,最好還是小心為上策、不要輕忽任何警訊。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社會福利行政-自由福利體制(題庫6)

社會福利行政-社會福利行政的內涵(題庫14)

社會工作概論-社會福利體系與社會工作(題庫3)

社會個案工作-社會個案工作的專業關係與會談原則(題庫13)

社會福利行政-保守福利體制(題庫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