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物料與當前輸入性通膨壓力
什麼輸入性通貨膨脹
簡單來說就是進口品價格上漲,導致國內物價上漲的現象,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石油危機時期,原油價格持續上漲,造成廠商生產成本持續增加,導致國內製成品價格持續飆升。
發生主要原因
最近整個大宗商品市場幾乎都在漲價。追蹤23種原材料的彭博商品現貨指數已升至近十年來的最高水平,其主要原因,係因為受新冠疫情影響,去年美國聯準會再度實施量化寬鬆政策,把基準利率急速調降至0%到0.25%區間,每月買進至少1,200億美債,令Fed資產負債表倍增至目前近8兆美元。歐洲央行、日本央行也競相效尤,導致全球流動性氾濫。財政刺激政策方面,繼去年川普推2.3兆美元紓困方案,拜登今年上任後更本民主黨一貫大政府的精神,先通過1.9兆紓困方案,又推2.25兆擴大基礎建設的「美國就業方案」,後續還會推1.75兆「美國家庭方案」。現在美國GDP總量約為21兆美元,三月時美國累積財政赤字已達到其GDP的129%,未來加上上述三項支出,美國國債已經到達歐債危機時希臘等國的高水準。
輸入型通貨膨脹的影響
在面對輸入型通貨膨脹時,就廠商而言,其影響是相當巨大,由於進口原物料成本上升,廠商因應之道,要不是自行吸收,使獲利減少;要不就是轉嫁消費者,使產品價格上揚。 廠商獲利減少將使部份廠商退出市場或新廠商不願投入,導致總合供給(Aggregate Supply, AS)減少,例如麵粉價格上揚,導致許多麵包店結束營業。 若是廠商以轉嫁消費者方式因應,必然要等到價格上漲幅度高過更改價目表成本(Menu Cost),產品價格才會上揚,所以價格改變會有一段時間落差。 價格上升會降低消費者消費該產品的意願,使需要量減少,另外若是消費者維持該產品的消費量而導致消費者在這方面支出增加,排擠其他支出,進而其他產品的需求減少,會使總合需求(Aggregate Demand, AD)下降。 如果輸入型通貨膨脹導致國內AS及AD同時減少,就有可能導致停滯性通貨膨脹。
停滯性通貨膨脹:高失業率與高通貨膨脹並存的現象
因應方式
政府因應輸入型通貨膨脹的方法通常為:首先,就貨幣面來說,就是讓本國貨幣升值,使進口物價在由美元轉換為本國貨幣時價格較低。 這種方法可以立即有效降低進口物價,但也由於會使台灣出口產品在換算為美元時價格較高,影響產品的出口競爭力。
其次,在政府關稅方面,是降低進口品關稅,此舉雖然可以有效降低進口品物價,但以政府稅收減少作為代價。
第三,就需求面來說。是讓利率上升,利率上升後通常可以吸引人民將貨幣存在銀行體系,發生減少貨幣流通量效果,而貨幣流通量減少可以讓總需求減少而使物價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現在跟七零年代後的兩次石油危機的國際經濟環境有相當類似之處。兩次石油危機發生前,美國都處於財政擴張階段,市場上的流動性充裕。當前,拜登(Joe Biden)政府也在財政擴張,聯準會也持續放水,市場上的流動性也十分充裕。而且兩次石油危機期間,美國是石油輸入國,受原油供給不足造成的輸入型通膨肆虐。目前,大宗商品和各種工業中間品的短缺也是由於全球供給不足引起的。而且疫情在全球範圍內仍未結束,大宗商品的主要產出國主要是發展中國家,面對疫情時往往更加無力。甚者,產業鏈的全球化放大了局部供應斷裂或短缺對整體供給的衝擊。兩次石油危機期間,自我實現(Self-fulfilling prophecy)機制也很嚴重:市場恐慌與投機行為推高了國際油價,而更高的油價加劇了市場恐慌和投機行為。
中國生產者與消費者物價指數
/a
留言
張貼留言